2025年02月11日

她因长得漂亮被日本人抢进炮楼一个晚上遭受50多个鬼子糟蹋

时间: 2025-02-11 05:35:40 |   作者: 卧室

  我们一提起美貌,我相信这是全部女孩梦寐以求的愿望,在这个看颜值的时代里,每个女孩都希望自己长得貌美如花。

  一个好颜值会让你在生活中添加不少分数,所以每个女孩为了让自己会变得更加漂亮,她们每天会精心修饰自己。

  然而漂亮给人带来的并不都是快乐的,也有一定的可能是灾难和痛苦,这里会有人提出疑问,什么样的颜值竟然能给我们自己所带来痛苦呢?我们今天就借此话题来分析一下。

  我国曾经有一位美女,因自己天生的太漂亮,便让她迎来了一生不可磨灭的痛苦,就因自己长得过于漂亮,就被日本人抢进炮楼,一晚上竟然被50多个“日本人糟蹋”,这是怎么回事呢?我们接着往下看。

  在抗日战争时期,日军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,中国人民便进入到了一种“地狱”般的生活,他们烧杀抢夺无恶不作,甚至当他们看到漂亮的女孩时,会把她们拖走去当“慰安妇”。

  侯冬娥不但美貌动人,而且还非常地懂事,由于家庭贫穷,所以在别的女孩玩耍的时候,她就开始去田地干活。

  由于她的懂事,能干,以及她的容貌,所以上门提亲的人特别多,在父母的决定下,侯冬娥在十四五岁的时候就嫁给了同村的一名男子。

  早年间,侯冬娥的生活非常甜蜜,并且有了一对儿女,日子过得很幸福,他们本以为,能够这样地过完一生,殊不知厄运却即将来临。

  随着日军的到来,他们平静的日子也烟消云散,为了可以尽快赶走日本人,侯冬娥便支持自己的丈夫去参加抗日战争,然而侯冬娥也在这一年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。

  在丈夫去参加抗日战争以后,她便留在家里操持所有家务,与此同时还积极加入了村里的宣传队,向村民们宣传抗日思想,和村民们一起为战士们缝制军衣、军鞋。

  1937年,“卢沟桥事变”爆发后,日本军带领先进武器进入了中国,他们并在当时实行了“

  日军一心想抓捕女子前来“享乐”,但是由于侯冬娥的一系列举动,竟让日本人一时半会找不到女子。

  然而就在日军不知所措之时,村里有一名郭姓男子,前来投靠日军,竟然当起了“汉奸”,在他的背叛下,村中妇女开始遭殃了。

  当日军想寻乐时,郭孟娃便让自己的两个女人陪他们过夜,但是这并不是长久之计,日军为了抓捕更多的女子,于是就拿郭孟娃的女儿来进行威胁:“如果再找不到美女,就要对他的女儿下手”,听到这句话,郭孟娃就把侯冬娥给“贡献了出来”

  有一天清晨,在郭孟娃的带领下,日本人前去抓捕侯冬娥,当侯冬娥得知日本人的举动后,她却来不及逃跑,于是就躲进了菜窖里。

  但是在郭孟娃的带领下,很快就找到了侯冬娥的藏身地,就这样侯冬娥被日本人带走了,这一走便是黑暗的一生。

  ”,伊藤每天对她百般折磨,当她被伊藤“侮辱”完以后,伊藤便把她赏赐给了自己的士兵。

  由于侯冬娥过于漂亮,日本兵都对她垂涎欲滴,在这里的她,几乎每天都得不到休息,在侯冬娥被关进小黑屋的第一天,就被二十多个日军给欺负了。

  在这之后,每天日军都排队等着欺负侯冬娥,有一次,一个晚上甚至有50多个日军欺负过侯冬娥。

  此时的她生不如死,可她却无力反抗,每当她想要反抗时,就会遭到毒打,每次当她想要“自杀时”,她都会想到在前线打仗的丈夫、年幼的儿女以及年迈的公婆,所以她必须坚强起来。

  在炮楼的100多天时间里,侯冬娥受尽折磨,正当她奄奄一息的时候,日军才通知她家里来赎人,由于这样的经历,让她永远失去了生育能力。

  当侯冬娥回到家中以后才知道,女儿竟然被活活饿死,为了以后能够给女儿报仇,她便选择坚强地活下去,殊不知她的坚强又迎来了“噩梦”。

  这次日军直接放出狂言,如果村民不把侯冬娥交出来,他们便要开始“屠村”,就这样,侯冬娥第二次进入炮楼。

  这次跟第一次差不多,也是每天被不同的日军折磨,有时候她还会利用自己美貌去救其他的“慰安妇”。

  由于她的经历非常“黑暗”,所以同村的人看见她,都会做出嫌弃的表情,甚至有人还会在背后嘲笑她。

  在以后的日子里,她的公婆先后离开了,她只能跟自己的儿子相依为命,并且期盼自己能跟丈夫早日团聚。

  可以说,如果不是还有个儿子留在身边照看她,她可能早就已经死了,虽然这几年,日本兵没有来找过她,但是她的“噩梦”还没有结束。

  1945年,我们终于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,侯冬娥的丈夫也回到家中,本以为他们的好日子到来了,殊不知在她丈夫得知真相以后,不仅不体谅她,反而带着自己的儿子悄悄离开了。

  最终侯冬娥在黑暗的阴影里生活了一辈子,1994年,侯冬娥在一个冬天里去世了,从此她便摆脱了黑暗的世界。

  如今,我们再次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,不会对侯冬娥戴有色眼镜,而是更心疼她,也痛恨鬼子的所作所为。

  虽然侯冬娥的身体已经不干净,但是她的灵魂是干净且高贵的,理应得到我们的尊重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